- 【品牌】
- 【類型】
處方藥
- 【醫(yī)?!?/span>
醫(yī)保乙類
- 【外用藥】
否
- 【有效期】
24個月。
- 【國家/地區(qū)】
國產(chǎn)
- 【孕婦及哺乳期婦女用藥】
孕婦應權衡利弊用藥,藥物可進入母乳中,故哺乳期婦女慎用。
- 【藥物過量】
過量或速度過快,可能引起低鈣血癥,出現(xiàn)抽搐、手指麻木癥狀,可適量補鈣。
- 【藥物毒理】
1.藥理作用:
(1)帕米膦酸二鈉,是一種強效的破骨細胞性骨吸收抑制劑。在體外,它與羥磷灰石晶體緊密結合并抑制這些晶體形成和溶解。在體內(nèi),它可與骨礦物質(zhì)結合,對破骨細胞性骨吸收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帕米膦酸二鈉能夠抑制破骨細胞前體附著骨并抑制其轉(zhuǎn)化為成熟的、有功能的破骨細胞。無論在體內(nèi)和體外,與骨結合的雙膦酸鹽的局部和直接抗骨吸收效應是其主要作用模式。
(2)實驗研究表明,在接種或移植腫瘤細胞之前或同時給藥,帕米膦酸二鈉均可抑制腫瘤引起的骨溶解。
(3)本品抑制腫瘤引起的高鈣血癥作用表現(xiàn)為如下生物化學改變:血清鈣、磷酸鹽降低,繼發(fā)性的減少鈣、磷酸鹽和羥脯氨酸在尿中排泄。
(4)高鈣血癥可導致細胞外液容量減少和腎小球濾過率(GFR)降低。本品可通過控制高鈣血癥,改善大多數(shù)病人的腎小球濾過率并降低其升高的血清肌酐水平。
(5)在乳腺癌溶骨性骨轉(zhuǎn)移和多發(fā)性骨髓瘤骨質(zhì)溶解的病人中,通過臨床試驗觀察發(fā)現(xiàn),本品可防止或延緩病人的骨并發(fā)癥及相關治療(高鈣血癥、骨折發(fā)生、接受放療和骨科手術治療)并減輕骨痛。乳腺癌病人不能明確顯示反映骨折發(fā)生率和脊髓壓迫的相關數(shù)據(jù)。與標準抗癌治療方案聯(lián)合應用時,本品可延緩骨轉(zhuǎn)移的進展。另一方面,已證實對細胞毒和激素治療無效的溶骨性骨轉(zhuǎn)移可以表現(xiàn)出影像學上的穩(wěn)定或硬化。
2.毒理作用:臨床前安全性數(shù)據(jù)
(1)本品對大鼠和兔子靜脈推注的研究結果表明,給予劑量為0.6-8.3倍的人單次靜脈輸注的最高推薦劑量的帕米膦酸,可引起母體毒性,并對胚胎/胎兒有影響。由于在大鼠中帕米膦酸可通過胎盤屏障,且大鼠和兔子的試驗均表明本品對母體和胚胎/胎兒有非致畸性顯著影響,因此,妊娠期婦女不應使用本品。
(2)雙膦酸鹽是聚集在骨基質(zhì)上,然后從骨基質(zhì)上逐漸釋放需要幾周至幾年的時間,因此,雙膦酸鹽聚集在成人骨骼的程度,及釋放到循環(huán)系統(tǒng)的量,直接與雙膦酸鹽使用周期和使用的總量有關。盡管在人體中對胎兒的風險性研究有限,然而在動物的實驗結果表明雙膦酸鹽確實對胚胎有損害,并且動物的研究結果顯示,雙膦酸鹽吸收入胎兒骨骼遠大于吸收入母體骨骼,因此,如果婦女使用雙膦酸鹽治療一個療程懷孕,理論上推斷對胎兒會有損害(例如,骨骼及其它異常)。其它的影響因素,比如停止服用雙膦酸鹽治療到懷孕的時間,特殊的雙膦酸鹽的使用,以及使用途徑(靜脈與口服)等的風險性還沒有確定。
- 【藥理作用】
- 【藥代動力學】
以下數(shù)據(jù)主要來自國外文獻報道。
帕米膦酸二鈉對鈣化組織有強大的親和力。在實驗研究設定時間內(nèi),未觀察到帕米膦酸二鈉從體內(nèi)全部清除。因此,鈣化組織被認為是“表面清除”部位。
1.吸收
帕米膦酸二鈉通過靜脈滴注給藥。由此確定,滴注結束時,藥物完全吸收。
2.分布
(1)帕米膦酸二鈉靜脈滴注后血漿濃度在滴注開始后迅速升高:在滴注結束時迅速下降。血漿表觀半衰期約為0.8小時,滴注約2-3小時后達到表觀穩(wěn)態(tài)濃度。靜脈滴注60mg帕米膦酸二鈉1小時后的血漿峰濃度約為10nmol/ml。
(2)給予每一劑量帕米膦酸二鈉后,保留在動物和人體內(nèi)的劑量百分比相似。因此,帕米膦酸二鈉在骨內(nèi)蓄積是非容量限制的,僅依賴于投藥劑量總和。循環(huán)中帕米膦酸二鈉血漿蛋白結合率相對較低(約54%)。當血鈣濃度病理性升高時,帕米膦酸二鈉血漿蛋白結合率相應升高。
3.清除
帕米膦酸二鈉不經(jīng)生物轉(zhuǎn)化而被清除。靜脈滴注72小時內(nèi),約20-55%帕米膦酸二鈉以原形從尿中排出。在實驗研究設定時間內(nèi),其余藥物保留在體內(nèi)。保留在體內(nèi)的藥量百分比與給藥劑量(范圍15-180mg)和滴注速度(范圍1.25-60mg/小時)無關。帕米膦酸二鈉在尿中以兩種方式清除,其表觀半衰期分別為1.6和27小時,帕米膦酸二鈉腎臟表觀清除率約為54ml/分鐘。且與肌酐清除率呈明顯相關趨勢。
4.特殊人群的藥代動力學
(1)肝損害
帕米膦酸二鈉的肝臟代謝和清除不明顯。因此,肝功能損害不影響本品的藥代動力學特點。在代謝和蛋白結合水平方面,本品幾乎不會表現(xiàn)出潛在藥物一藥物相互作用(見上)。
在針對肝功能正常(n=6)和輕中度肝功能損害(n=9)的男性癌癥骨轉(zhuǎn)移患者進行的藥代動力學研究中,每位患者給予單劑該品90mg并滴注4小時以上。肝損害患者的平均AUC(39.7%)和Cmax(28.6%)值顯示出較肝功正常患者高,但無論怎樣肝損害患者對帕米膦酸的血漿清除迅速,給藥12-36小時后血液中活性物質(zhì)已檢測不出。由于本品給藥療程為一個月,不會出現(xiàn)藥物蓄積,因此,輕中度肝損害患者無須調(diào)整用藥劑量。
(2)腎損害
腫瘤患者的藥代動力學研究表明,正常腎功能的患者和腎功能輕度到中度損害的患者其帕米膦酸在血漿中的藥時曲線下面積(AUC)沒有差別。嚴重腎功能損害病人(肌酐清除率<30ml/分鐘)的平均血漿藥時曲線下面積(AUC)大約是正?;颊?肌酐清除率>90ml/分鐘)的3倍。